网络文明系列谈①|这一年,反网暴的平台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
记者 孔雨童
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在网上见到各种网暴事件的中心人物:被起哄喝下农药的罗小猫猫子,悼念女儿被人肉的雨衣爸爸,成绩不佳被嘲讽的体育健儿……今年1月24日,伴随着寻亲男孩刘学州自杀去世,大众对网暴的关注度也达到一个高峰。
这其中,作为网暴防御“第一防线”,同时担负网络生态管理的平台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国家网信办开展网络暴力治理专项部署的这一年,我们关注:各大网络平台都做了什么,给网络环境带来哪些改变?
从“防护罩”到“防网暴提醒”
一些数据,正从侧面反映当下网络暴力发生的现状:2022年抖音官方统计显示,该平台每天产生8亿条评论,举报成功的评论中,谩骂人身攻击占比近33%;这年1月至6月,抖音拦截的不当信息达到9218万条。
对类似信息的治理当然不是从今年开始,2017年,抖音就安排了专人处理平台上的侮辱谩骂,建立超过100个针对网暴的拦截模型。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和网友群体的扩大,旧的“反暴”机制已不够用。
今年1月24日,在网上寻找亲生母亲的刘学州在经历了母亲的冷漠,和网友近2000条私信嘲讽辱骂后,在海南自杀。
16岁少年的死刺痛了人心,全社会再次高度关注网暴。
1月25日,中央网信办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包括集中整治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此后的4月,再次启动“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
1月27日,微博官方账号“微博管理员”发布公告,称将上线“一键防护”功能,开启这一功能的博主7天内不再接收未关注人私信,他人无法评论其微博,转发纪录也不再在本人主页显示。
3月25日,豆瓣也上线了预防网暴的“应急防护模式”。一旦开启,他人将无法关注该用户,未被关注的陌生人无法查看其主页,也无法进行私信;且发布的动态、日记含有不友善的关键词评论也将被屏蔽。
4月29日,微博再次调整“私信功能”,对未关注人发来的私信,将仅显示一条提醒,用户点击确认后才可以查看并对话——这意味着,即使不开启“一键防护”,在日常情况下都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接收私信。
那些通过评论、转发、私信输出的暴力言语,有了将其隔绝的“防护罩”。而在这种“隔绝受害者”的模式之外,平台们还启动了面向可能参与网暴网友的预防机制,主动提醒和矫正网友的一些不恰当发言。
抖音在2月推出的国内首个“多场景预防网暴服务”,除了包含将用户“隔离”在暴力之外的“评论权限设置”、“关键词屏蔽”、“评论精选”,还包含了“发文预警”功能。
当网友A在想给网友B发送一条含有攻击内容的泄愤评论时,抖音会对评论进行模型识别,若存在违规可能,网友A会收到一条“建议重新编辑”的弹窗提醒,继续发送则可能发送不成功。
8月18日,微博也推出了“友善发评提醒”功能,用户发布的内容中若含有不友善内容,系统将提示用户“该评论内容可能对他人产生负面影响”并限制发布;一周内被多次提醒且判定有效,再次发表评论时需要签署;如果签署后再次被投诉判定有效,将被禁止评论2天。
在微博,一些被判定的网暴行为还将与信用分挂钩。根据设定,一个用户信用历史分满分120,被扣至0,其账号将被关闭。这也等同于,在微博上,人身攻击、冒充他人、泄露他人隐私等投诉已被纳入微博信用体系。
强化的处罚和“信息公示”
给网友搭建预防网暴“防护罩”的同时,各平台也都加大了对已发生网暴行为的处罚力度。
1-3月,针对疫情期间泄露他人隐私等问题,微博清理违规内容33万,处置账号1.5万余。
4月,针对疫情期间编造谣言、网暴他人、地域攻击等不当行为,小红书处置违规笔记2151条,评论8928条。
5月至8月,豆瓣先后五次发布关于“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的处罚公告,共计183574条含有暴力言论的帖子被删除,永久关闭账号1128个,阶段性关闭账号35530个,56个小组被关闭。一些被关闭的小组从字面上看也颇具代表性:骂街比赛第一名小组,口贱在这里不是错小组,撒泼发泄各种对骂小组,凤凰男去死团……
根据中央网信办披露的数据,在此次网暴专项整治行动当中,重点网站平台累计拦截涉攻击谩骂、造谣诋毁等信息6541万余条,处置违法违规的账号7.8万个。
网友们针对网暴问题的投诉也更加便利。抖音在短视频和评论设置了专门的举报入口;微博开启了“投诉一键举证”,网友可以批量多选聊天纪录投诉,大大提高了取证速度。
除此之外,为加强监督,4-7月间,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先后开放IP属地展示;8月22日微博管理员发文,称今后用户在媒体账号、政务账号微博下的公开评论,将会被公开展示在用户的个人主页。
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中央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表示,这种强化信息公示,可以更全方位接受网民的监督,从而有力遏制网络水军蹭热点、带节奏、恶意营销等问题。
重点事件、节点的重点“盯防”
数据显示,网暴易发生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这其中,又有超过50%的网暴行为由重大灾难、悲剧人物等现象引发。
今年上半年,在一些重要节点、事件后出现的网暴和舆论乱象中,各平台都有针对性地及时组织了各类专项行动。
1-3月,抖音对东航航班失事亲属被质疑,被拐男孩符某某母亲被骚扰等多起网暴进行治理,处罚账号5988个;1-6月,微博先后针对刘学州事件、冬奥期间攻击运动员、疫情期间泄露他人隐私、污名化新冠感染者等网暴行为展开专项行动,对相关账号进行处置;小红书也针对冬奥期间攻击运动员、东航坠机、涉新冠感染者、涉医护人员网暴等展开专项行动。
防治网暴是一项长期任务
在过去一年,针对网暴这一社会问题,各主流平台都拿出了一些实质性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防治网暴,依旧困难多多,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根源于大众在网上发言“肆无忌惮”的天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朱巍在参与抖音反网暴相关探讨时曾说,“法不责众”是很多网暴者的心理,恰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的表述:群体是一种权力,不善于推理却急于行动,他们只做两件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而在这个时代,更有复杂的网络环境,以及诸多网络水军、流量觊觎者在利益驱使下伺机推波助澜。
抖音生态产品经理李琰在分享活动中谈到过平台对网暴管理时面临的困难,海量的评论在机器筛选后,人工审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快速和精准难以兼顾”。
此外,网络中某个事件还时常面对着外部信息的不断反转,网友情绪的不断变化。1月8日,网上爆出广东快车司机等待7分钟后被取消订单,还遭到打车者威胁。当网友们群情激愤一夜后,第二天却被媒体曝出该视频是摆拍的。这也会让平台在判断是非和界定网暴时产生困难。
“我们就像是在暴风雨大海上的救生艇上做手术,周围经常是惊涛骇浪,起起伏伏。”李琰说。
网络生态治理将势必是一项长期任务。除了政府部门和平台的举措,也需要各方的努力,尤其是法律的完善。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提出,我国针对网络暴力的相关法律法规散见于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中,彼此适用性、衔接性不强,受害人取证困难,存在平台主体责任缺位等问题。他建议完善网络暴力的司法解释,针对网络暴力进行专门的立法,同时进一步落实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姜涛也表示,可考虑修改刑法中对诽谤罪属于自诉犯罪的规定,将诽谤罪在特定情况下规定为公诉犯罪,来解决被网暴者取证困难的问题。
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看来,网暴现在是一个全球性难题。“法律标准、协同机制、平台能力都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各平台之间协同推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