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文写作:如何去解读新闻稿写作中的“新闻事实”与“身边的事“?
许多品牌十分注重新闻稿的写作,新闻稿写作它可以说就是一个直观并且权威的角度,对该品牌进行正面深入挖掘,从而达到提升品牌自身美誉度、建立产品可信度、提高消费者认知度的目的。通过这几年的总结发现,有的人在撰写品牌新闻稿时,只是干巴巴的将材料罗列,再加以修饰通顺,最后当读者拿到手中的时候,除了“枯燥无味”再无其他感受。对此,谷子悦认为,运用巧妙的行为手段,品牌新闻稿一样可以“妙笔生花”。然而对于新闻稿的“新闻事实”和“身边的事”很多人还不是特别理解。
写作新闻稿的“新闻事实”和“身边的事”之间怎么解读
1、这些“身边事儿”得“是个事儿”
何为“是个事儿”呢?按照新闻的专业用语,就是指能抓住问题、反映问题或说明问题的事儿。
有的初学写作者,采写稿件往往就事论事,不注意抓问题,报道出来之后,往往倾向性不明显,主题不明确,读者看后并不知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提倡什么精神。
如一篇来自部队的稿件,报道了一个排长休假后按时归队的事,我看这件事就不“是个事儿”,因为太普通了。而另一篇稿件也是报道休假按时归队的,可作者与以往干部休假时的提前归队做了个比较,以此来反映连队注重以人为本,落实基层干部休假制度后出现的新气象,这就抓住了问题,“是个事儿”了。
还有这样一篇稿件,报道一个大学生村官与村民打成一片的事迹,从稿子看,主人公事迹平平,如此大学生村官“一抓一大把”,毫不足奇,这也不能算个“事儿”,所以也就没有采写价值。
而同样是报道大学生村官与村民打成一片的,作者除了挖掘了这个村官“富家出身”“不习惯北方生活”以及“身体瘦弱不能干重活”的特点外,还通过“与孤老户在一铺炕上过年”“连续三个月在山上与村民搬石头修路”“领导科技小组夺取香菇丰收”三个感人故事表现了这个村官在改变农村面貌的同时也改变自己的高尚境界。
你能说这样的报道“不是个事儿”?可见,典型、生动、感人、有故事的事儿才叫事儿,否则,司空见惯,平平常常,那就不叫“事儿”。
2、这些“身边事儿”得是“真事儿”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而所谓“事实”,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事情的真实情况”。而我们所听到看到的这些“身边事儿”,未必都是真实事儿。
有一个报道员,一次见县长和副县长在一次研究工作时争论很激烈,会后仍然相处融洽,就写了一篇报道,说县长和副县长曾经“矛盾很深”,后来几个学习十八大精神,带头消除隔阂,维护团结,并以此促进并带动了政府机关的和谐团结。此稿在让宣传部长把关时,认为稿件内容失实了。
因为,县长和副县长在研究工作时的争论属于民主讨论,属于正常现象,谈不上是不团结,更不是“矛盾很深”。
可见,有些事情,即使是耳闻目睹了,也未必是真实的,要在整体上、本质上把握新闻事实的完全真实,还得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还得进行严肃的核对、分析和思考,决不能把似是而非的“身边事儿”写进新闻稿件,更不能把经过想象、加工、编造的事情写进去。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分清新闻稿件和文学创作稿件的根本区别,万不能以“艺术真实”代替“新闻真实”,把假新闻介绍给读者。
3、这些“身边事儿”得是“新近发生的”事儿
新闻报道的“身边事儿”就得姓“新”。所谓“新”,就是在事实发生的时间上,都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要么就是首次在媒体上公开报道的。
据我所知,一般国家级党报的头版和要闻版的新闻稿件,大都是三天以内发生的事儿,作者最好在事情发生的当天就把稿件采写好,并争取一两天就见报。就是有些专版上的新闻稿件,也很少有一两个月之后的旧闻。有的通讯员写稿时往往不大注意这一点,经常把十天半月前甚至几个月前发生的事情也当成新闻来采写;有的为了将旧闻变成新闻,只是用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不久前”来搪塞一下。
更为严重的是,有的作者竟将一年前发生的“旧闻”来冒充“新闻”,那就有欺骗之嫌了。当然,有些“旧闻”因为你第一次发现并采写报道,这也可以叫做新闻的,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因此,当你要从“身边事儿”中挑选新闻事实时,一定要挑选“最近”发生的,并且越新鲜、离“今天”越靠近越好。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速了,有时候,迟误半小时的新闻就有可能变为“旧闻”,这就警示我们:“快”是新闻的生命,采写新闻一定要快!
4、这些“身边事儿”得是“大事儿”或“小中见大”的事儿
新闻前辈胡乔木说:“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
范长江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为什么要强调事实的重要性(或曰显著性)呢?
一般的鸡毛蒜皮事件太多了,而且大同小异,读者读后也有似曾相识之感,不会引起多大的兴趣和震撼,用新闻的“行话”来说,这叫“新闻价值不大”。然而,也有一种看似“小”的事情,新闻价值却不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中见大”的事儿。
当我们的身边确实找不到“大事”,“重要的事”,“轰动的事”时,那就在挖掘“小中见大”的事情上下点功夫吧。
综上所述,发生在基层的,我们看得见、听得着的“身边事儿”中,可能潜藏着许多新闻素材,但“身边事儿”本身并不都是可以写成新闻稿件的新闻事实。
那么,当我们面对许多“身边事儿”又不知道从何处入手的时候,我们就要做出以下的努力:
——比较、筛选、聚焦,缩小报道范围
当你发现许多“身边事儿”需要报道,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时,你不必急于写稿,而是将这些“身边事儿”纵横比较一下,排排队,并通过比较挑选出那些有新闻价值的事情,然后再根据每个事儿发生的时间,将“新近”发生的事儿作为重点范围,这样,你所发现的可报道的“身边事儿”的范围就会大大缩小,目标越来越清楚。
——调查、了解、核实,确定报道重点
你将手中有报道可能和希望的少数几个“身边事儿”亲自去调查了解一下,一是核实一下事情是否属实,二是尽量了解一下事情的全貌、全过程,还可顺便了解和补充一些细节。这样,你对这件事能否报道以及如何下笔,就更心中有数了。
——挖掘、思考、权衡,明确报道对象
当你下决心要把手中的一两个“身边事儿”变成新闻稿件时,还要做一点征求领导和周围群众意见的工作,如:虚心听听领导和同志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再努力深挖主题,使之鲜活深刻;全面思考,使之既有新意,又与当前宣传精神吻合;权衡利弊,扬长避短,使“身边事儿”的新闻价值升华,力求使正能量满满,副作用趋零。
如果你成功地将“身边事儿”进行了以上的处理,你的采写方向和报道目标就会由模糊变清晰,你的写作信心就会由动摇到坚定,如果再加上你的采写行动的实施,你就不难将你发现的“身边事儿”成功地变成新闻作品了。
评论